六月的吕梁学院,行李箱滚轮声在林荫道间渐次响起。当离别的喧嚣裹挟着青春的迷茫,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依托“一站式”学生社区,悄然筑起一座心灵港湾。从春寒料峭到夏木葱茏,420名毕业生在社区织就的温情网络中,完成了一场静水深流的心理成长仪式。
网格触角感知心灵脉动
在毕业生宿舍楼长廊,总能看到辅导员携着记录本穿行的身影。这是“一站式”学生社区启动的“心灵晴雨表”计划——通过网格员每日走访、党员先锋岗定点联络、云端心理问卷三轨并行,将关怀延伸至每间寝室。当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21级宋同学术后陷入学业与健康的双重焦虑时,辅导员裴斐斐通过社区线上关怀平台第一时间搭建起“心灵专线”。她化身云端树洞分享校园趣事,更联动教务老师在社区学业支持站定制康复期学习方案。三周后,宋同学发来的毕业设计进度图上,标注着一行小字:“代码可调试,人生亦可调试。”

社区空间盛放青春心事
五月的社区多功能厅变身“压力解构工坊”。在这里,往届校友的职场故事在咖啡香中流淌,攀岩墙上的呐喊撞碎就业焦虑;走廊转角处的“心灵树洞”信箱,收纳了217封匿名烦恼卡,学生党员通宵伏案书写回信,落款处印着社区徽章与“永远是你的战友”;弘毅楼智慧教室内,考研上岸学子演示着在社区自习舱研发的“情绪曲线管理法”,大屏实时跳动的备考压力指数,让满场学子会心一笑。这些散落在社区各处的温暖场景,拼凑成毕业生情感代偿的拼图。

定制守护点亮至暗时刻
社区心理驿站的橙色灯光下,上演着更为隐秘的破茧故事。软件工程2201班刘同学因家庭矛盾几近崩溃时,辅导员李卫在社区谈心室连续三周与他夜话。当了解到其母瘫痪在床、父子关系僵化的困境,李老师通过社区家校共育平台架起沟通桥梁,发送的《亲子对话指南》让父亲第一次发出“儿子辛苦了”的微信。而面对因家庭变故濒临退学的李同学,辅导员杨若琳与系副书记的雨夜家访成为转折点——车辆深陷泥泞时,两人踩着灌满雨水的皮鞋徒步三公里。推开农家院门的瞬间,学生眼中的冰层开始消融。如今在社区就业指导站推荐的酒店实习岗上,他发给老师的工牌照片闪着光:“您踩进院子的泥脚印,踏平了我心里的沟坎。”

云端接力续写永恒牵挂
毕业典礼的余音中,“一站式”学生社区的家校互联系统仍在持续运转。37份“一生一策”成长档案开始记录毕业生的人生新篇,《职业转型心理指南》定期推送到天南海北的邮箱。当休学学生李同学在社区群分享酒店服务心得时,系党总支书记留言道:“社区永远保留你的自习卡座,这里永远是归途。”
“一站式”学生社区作为永不掉线的守护进程,将持续为所有吕梁学院学子提供情感备份空间。当人生新系统启动时,这份来自母校的温暖补丁,终将在岁月长河中释放出温柔而坚韧的力量。